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第三节 作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一、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教学资源
1.《人民日报》教学案例
2025 年 9 月 13 日第 05 版
《第十二批 30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 267件遗物回国 祖国从未忘记 人民永远铭记》
近了,更近了!
随着飞机轰鸣声越来越响,空军运—20 专机和负责护航的 4 架歼—20 战斗机组成编队飞抵机场上空。
9 月 12 日 10 时 57 分,载运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运—20 专机缓缓降落在辽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 267 件遗物,由我空军专机从韩国接回祖国。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仪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家。
11 时 25 分,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仪式开始。现场一片庄严肃穆,全体人员向烈士遗骸三鞠躬。
环顾四周,现场许多人眼含热泪,这泪水中,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思念,更承载着对英勇先辈们的深沉敬意。
国旗为盖,军乐悠扬。仪式结束后,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在 70 辆警用摩托车组成的骑警车队护卫下, 由 6 辆军用运输车送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时隔七十余载,英雄终于回家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5 周年。历经 2 年零 9 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19.7 万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
为了迎接英雄回家,人民空军对飞机呼号、空中和空地通话等方面专门作了精心设计。运—20 使用“跨江 50”呼号,4 架护航的歼—20 使用“凯旋”呼号。这蕴含着人民空军对先烈跨越时空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不管过去了多少年,我们都会在这里等英雄回家。”第五次执行烈士遗骸迎回任务的礼兵武继洋说。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代表张宝付难掩激动:“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还是要带头学习英烈的精神。作为中国人,脊梁要一直挺得直直的!”
在仪式现场,文艺工作者朱一龙联想到了自己在电影中
饰演过的志愿军战士角色。他动容地说:“70 多年之后,祖国接你们回来了。现在, 我们也会带着你们的理想继续前进。”
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 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他们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最可爱的人”。
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一路29.7公里,设置国旗近3500面。“山河记得您 我们记得您”“祖国从未忘记 人民永远铭记”“以城之名 迎接英雄”……一个个亮起的大屏,一面面鲜艳的旗帜,一双双含泪的眼眸,都在表达着对英雄归家的期盼。
护送烈士遗骸的车队缓缓驶过,沿线站立着许多前来迎接的群众,他们朝着车队行驶的方向久久凝望,不愿离去。
人群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代表尤为显眼,他们手持沈飞自主研发的军机模型站在路旁。沈飞技术专家刘伟建表示:“作为航空工业的职工,我们的战机守护祖国的蓝天,迎接烈士归国,我们深感自豪,同时也为祖国今天的强盛感到骄傲。”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精神引领。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黄继光英雄连”的官兵代表,刘金池坚定地说: “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厚重期许,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也有能力战胜一切来犯之敌。”
9 月 13 日 10 时,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将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烈士纪念广场举行。
2014 年以来,中韩双方已成功交接 1011 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退役军人事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已经顺利完成前 11 批 981 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比对,并成功为 28 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确认身份、找到亲人。
来到陵园,91 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曾国兴坚持把功勋章、纪念章从胸前摘下,穿着最朴素的军装。虽然也在战场上立过功、受过伤, 曾国兴却表示,这些与牺牲的烈士们相比不值一提:“我永远敬重、学习、铭记他们!”
9 月 11 日起,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办抗美援朝英烈主题展——“最可爱的人”。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社会教育部部长王春婕介绍,此次展览由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承办,展览内容分为3 个部分:特级英雄、一级英雄以及英雄集体。“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参观此次展览,并为烈士献花,表达缅怀思念之情。”王春婕说。
初秋的烈士陵园内,碧空如洗,松柏苍翠。95 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刚刚在九三阅兵现场观礼,经过几天简单休整,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沈阳迎接战友回家:“只要我还能动,就要到现场接他们。这次,我要把阅兵仪式现场的震撼告诉他们,国家强大了,你们安息吧!”
2.《河北日报》教学案例
2025 年 9 月 13 日第 04 版
《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文物无言,历史有声。江苏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一件件展品见证抗战岁月里新四军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群众送军粮、转移伤员的历史照片,展现拥军爱民的木刻画,墙上镌刻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民谣 ……
202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观,感慨道:“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民族危亡之际,中国人民迸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以弱胜强的雄浑史诗,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早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同志就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决定胜败的关键:“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用血肉筑起保家卫国的新长城。他们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是壮阔历史的创造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
这是秉持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正确判断。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5 年7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地道战将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地下堡垒;麻雀战忽聚忽散、时东时西,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敌军;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让敌人惶惶不可终日……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青年时期,习近平曾听长辈回忆在太行山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的艰苦岁月:“那个时候,只有坚决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才能坚持斗争,坚持生存。”
依靠老乡、找到老乡,朴素话语中蕴含的是共产党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的深厚感情。
山东临沂的沂蒙红嫂们,在抗战时期支援前线,缝军衣、做军鞋、舍生忘死救伤员。
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沂,重温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感人事迹。他深情地说:“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2014 年 7 月,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动情讲起两个故事: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 5 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荣光。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正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不懈抗争和持续奋斗,正是因为前人们浴血奋斗和英勇牺牲,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独立自主,我们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发展繁荣,我们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新时代以来,从实现摆脱贫困的千年梦想,到抗击百年不遇的世纪疫情,人民永远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亿万人民的支持参与,是中国共产党无往而不胜的力量之源,是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强保障。
新征程上,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一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教学建议
第一,采用情境教学法营造沉浸式课堂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音频诵读、情景再现等方式,将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庄严仪式、人民迎接英雄
回家的感人场面、历史战场的背景等情境真实还原或模拟呈现,让学生在沉浸式课堂氛围中感受国家尊严、民族情感与英雄荣光,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帮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理解“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铭记”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感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着深厚历史与情感基础的价值追求。
第二,采用实践教学法,实现知行合一,推动课堂学习向行动实践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参与“线上+线下”缅怀革命先烈的主题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缅怀英烈、致敬英雄、传承精神的实践中深化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解,推动学生从“学知识”“悟道理”向“见行动”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达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思考讨论
问题 1:结合案例一,谈谈为什么国家要不惜代价迎回志愿军烈士遗骸?这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态度与民族精神?
问题 2:结合案例二,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你认为“最深厚的伟力”来自哪里? 与党的领导、人民支持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