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资源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正文

荒漠变林海,信念筑丰碑

时间:2025-10-31 浏览量: 编辑:徐鹏辉

荒漠变林海,信念筑丰碑

——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教学案例

一、引言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机械化林场[3]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时指出: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2],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10]。这一精神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更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的重要资源。

本案例通过深入挖掘塞罕坝三代建设者的感人故事,展现其精神内涵的深刻意义和时代价值,为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提供生动的教学素材。

二、案例正文

(一)初心如磐:荒漠上的绿色梦想

1. 使命的召唤

1962年,新中国成立刚刚13年,百废待兴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华北地区风沙肆虐,沙尘暴频繁侵袭京津地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党中央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大型机械化林场,阻挡浑善达克沙地南侵[4]

塞罕坝,这个蒙古语意为美丽的高岭的地方,曾经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开围放垦和战乱破坏,昔日的茫茫林海已经退化为高原荒漠。海拔1500多米,年均气温-1.3℃,最低气温达-43.3℃,无霜期只有64天,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风沙遮天蔽日,被称为飞鸟无栖处的生命禁区[7]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这一背景材料在课程导入环节使用效果最佳,通过对比鲜明的历史反差创设问题情境。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授"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教师可运用这段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建设者们做出选择?在护理教育中,可以此类比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职业品格[15]。建议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环境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恶劣的自然条件,增强情感冲击力[8]

2. 拓荒者的选择

1962年9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王尚海,接受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带领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职工,告别繁华的都市,踏上了这片荒凉的土地[4]

在简陋的动员大会上,面对眼前一望无际的荒漠和队伍中的疑虑声音,王尚海坚定地说:我们就是要在这里干出个样子来,让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党和人民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7]

当时的塞罕坝,没有电,没有路,没有房屋,没有淡水。建设者们住在简陋的窝棚里,点煤油灯照明,吃黑莜面,喝雪水,冬天要生火取暖防止冻伤。恶劣的自然条件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没有一个人退缩[3]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王尚海的事迹是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典型素材,特别适合在讲授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时使用。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王尚海的"对得起这份信任"与护理人员的"对患者负责"进行类比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职业使命的神圣性[15]。这个故事最适合在课程中段使用,通过角色代入法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王尚海,面对如此困境会如何选择?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职业中的困难和挑战[1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深化对责任担当的理解。

3. 六女上坝的青春选择

1964年,来自承德的六个女孩主动要求上坝工作,她们是:陈彦娴、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当时她们都只有十七八岁,正值花样年华[4]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和社会的质疑,陈彦娴坚定地说:塞罕坝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年轻人不上谁上?她们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来到了这片荒原[2]

六个女孩在坝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扛着锹、背着苗、顶着风沙植树造林。陈彦娴后来回忆说:我们不是来享受的,我们是来建设的。看着一棵棵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7]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六女上坝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性别教育意义和青春励志色彩,特别适合在女性占主导地位的护理专业中使用。这个故事最适合在讲授"青年的使命担当"和"职业选择的价值导向"时呈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六女上坝时的年龄与在座学生年龄相仿,她们的选择给当代大学生什么启发?在护理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护理专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成长意义[15]。建议教师采用案例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陈彦娴那句"我们年轻人不上谁上"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13]。这个故事也可以作为职业认同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护理工作的崇高使命。

(二)传承与发展:三代人的绿色接力

1. 马蹄坑的失败与坚持

1962年秋天,塞罕坝的第一次造林开始了。王尚海带领技术人员在马蹄坑地块种植了1000亩落叶松。然而,由于对当地气候条件认识不足,加上种植技术不当,第二年春天成活率只有8%[3]

面对巨大的失败,有人开始动摇,有人提出放弃。但王尚海没有气馁,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从失败中找原因,吸取教训。一次失败不能说明问题,我们要继续试验。[4]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马蹄坑失败的故事是培养学生挫折教育和科学精神的绝佳素材,特别适合在护理技能训练和临床实习前使用。在护理教育中,学生经常面临技能操作失败、患者病情复杂等挫折,这个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失败[15]。教师可以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使用此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科学内涵[13]。建议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分析面对失败的不同态度及其后果,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持续改进的专业品格。这个故事也适合在实验课失败后使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从失败中学习。

2. 三锹法的技术突破

林场技术员马云平深入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发现问题出在种植技术上。他连续多日早出晚归,深入山林实地调研,对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土壤条件的造林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记录[3]

经过反复试验,马云平总结出了适合塞罕坝特殊环境的三锹法植树技术:第一锹挖坑,第二锹挖出侧壁,第三锹挖排水沟。这种方法能够确保树苗根部透气、排水,提高成活率[11]

1963年春天,运用三锹法在马蹄坑北坡造林200亩,成活率达到96%。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建设者们的士气,为大规模造林提供了技术保障[4]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三锹法的技术突破体现了循证实践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性,这个故事最适合在护理科研方法和循证护理教学中使用。马云平通过系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的过程,完美诠释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13]。在护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护理实践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15]。这个故事适合在《护理研究》课程中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议教师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马云平,会如何解决这个技术难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3. 世代传承的绿色使命

第一代:拓荒奠基

以王尚海为代表的第一代建设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塞罕坝的拓荒任务。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荒漠中播下了绿色的种子[2]

林场职工于士涛在护林岗位上坚守了30年。1992年春天,年近六旬的他巡山时发现火情,独自一人扑救了2个多小时,最终控制了火势。1995年,于士涛病重时紧握儿子的手说:永军,爸爸这辈子就守了这片林子,你要接着守下去,不能让塞罕坝的绿色断了根。[7]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于士涛临终嘱托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最适合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传承意识时使用。这个故事可以在《护理管理学》课程中讲授护理文化传承时呈现,也可以在毕业前的职业精神教育中使用[1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于士涛的"不能让绿色断了根"对应护理专业的什么精神?护理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财富?建议采用情感教育法,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第二代:巩固发展

于永军遵循父亲的遗志,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塞罕坝从事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使林场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3]

面对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木材产业的诱惑,第二代建设者们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时任副场长刘军坚定地说:我们塞罕坝的使命不是砍树赚钱,而是种树护绿。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5]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第二代建设者的故事体现了职业操守和价值坚守,特别适合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使用。刘军面对经济诱惑时的坚持,可以类比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诱惑和考验。教师可以在讲授护理职业道德时使用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医疗商业化的今天,护理人员应该如何坚守职业操守?[15]建议采用伦理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讨论在现实工作中如何处理经济利益与职业操守的关系。

第三代:创新发展

2010年,于桂欣大学毕业后面临职业选择。父亲于永军对她说:桂欣,爷爷守了林子一辈子,爸爸也守了半辈子,现在需要你们年轻人来接班了。[4]

于桂欣毅然决定投身塞罕坝事业,成为第三代建设者的代表。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建立了森林健康监测体系。她说:爷爷用双手种树,爸爸用经验管树,我要用科技护树,让塞罕坝的绿色永远传承下去。[11]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于桂欣的故事代表了新时代青年的选择和担当,与护理专业学生的年龄和经历最为接近,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个故事最适合在课程结尾使用,作为学生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的指导。在护理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现代护理需要什么样的新理念新技术?建议教师采用职业规划指导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成为新时代的护理工作者。三代人的故事也体现了"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可以作为思政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生动例证[13]

(三)绿色奇迹:从荒原到林海的历史跨越

1. 数字见证奇迹

经过三代人59年的艰苦奋斗,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绿色奇迹[4]

有林地面积从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增长了3.7倍

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2%,提高了70.6个百分点

林木蓄积量从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29.7倍

每年可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相当于10个西湖的蓄水量

每年可固碳81.3万吨,释放氧气59.8万吨[3]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这组对比强烈的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成果展示,适合在课程总结阶段使用,用以强化教育效果。在护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量的积累如何实现质的跨越?护理工作中的"绿色奇迹"体现在哪些方面?建议采用数据分析法,让学生从数字背后读出坚持的力量和奋斗的意义[13]。这些数据也可以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证据,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就能创造奇迹

2. 生态价值彰显

塞罕坝成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保护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科学测算表明,塞罕坝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超过120亿元[11]

林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碳汇交易等绿色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体现[5]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生态价值的体现展示了长远眼光和系统思维的重要性,这个内容适合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理念时使用。在护理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护理工作的长远价值和社会意义[15]。教师可以采用价值分析法,让学生理解看似平凡的护理工作同样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这个案例也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10],可以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素材。

3. 国际影响力扩大

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评价说: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证明,退化的环境是可以被修复的,而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9]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国际认可体现了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这个内容最适合在爱国主义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中使用。在护理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成就,培养专业自豪感和文化自信[1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塞罕坝经验对世界的贡献,对应护理专业的什么特色和优势?建议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中国护理事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精神永回响: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

1. 领袖关怀与重要指示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6]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他在月亮山望海楼上远眺茫茫林海,深情地说: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塞罕坝精神确立了崇高地位,这段内容最适合在课程开篇使用,以权威性和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护理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党和国家对精神品格的重视,思考护理专业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14]。建议采用权威引领法,通过领袖的关怀和指示,提升学生对塞罕坝精神学习的重视程度。

2. 媒体关注与社会反响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让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指出:塞罕坝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6]

《光明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塞罕坝:从经济林到生态林的绿色转型》,深度报道了塞罕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5]

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了专题片《塞罕坝》,全景展现了三代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8]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媒体报道体现了塞罕坝精神的社会影响力和时代价值,这些内容适合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建议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报道,撰写读后感,加深对精神内涵的理解。

3. 实地调研与深度体验

2023年7月,我们教学团队深入塞罕坝机械林场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林场职工和退休老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11]

在机械林场展览馆,我们看到了第一代建设者使用过的简陋工具,听取了王尚海、陈彦娴等老一辈建设者的感人事迹。92岁的老职工赵振宇动情地说:我们那时候条件很苦,但心里有信念,就是要让这片土地绿起来。现在看到满山的绿树,觉得一切都值得。[7]

在月亮山望海楼上,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现任林场职工刘海莹告诉我们:每当看到这片绿色,我就想起了前辈们的话:'绿了塞罕坝,白了少年头'。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4]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塞罕坝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和现实意义,这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教学价值与应用指导:实地调研的亲身体验增强了案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部分内容最适合在师生互动环节使用。教师可以分享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增强教学的生动性。赵振宇老人的话"心里有信念"和刘海莹的感悟可以作为讨论的引子,引导学生思考信念的力量和传承的意义。建议教师采用体验分享法,通过真实的调研经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教育效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精神的力量。

三、思考讨论

1、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哪些品格特征?[2]

2、历史价值的现实意义:塞罕坝从荒原变林海的历史跨越,对当代青年学生有哪些启示?[10]

3、使命担当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14]

4、实践品格的现代转化:塞罕坝精神中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何指导意义?[13]

四、案例解析

(一)案例背景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其建设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10]。从1962年建场至今,经过三代人的接续奋斗,实现了从飞鸟无栖处百万亩林海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样本[9]

(二)精神内涵分析

1. 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塞罕坝建设者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防风固沙、保护生态作为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1]

2. 艰苦创业的顽强意志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建设者们没有退缩,而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荒漠中扎根,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绿色希望。这种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13]

3. 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

塞罕坝建设者坚持生态优先,拒绝短期经济利益的诱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5]

4. 世代传承的精神品格

三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片绿色。这种传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展现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

(三)时代价值体现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为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鲜活的教育资源。

艰苦奋斗的现实样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这种艰苦奋斗精神。

生态文明的实践典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的时代表达: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

五、教学建议

(一)案例适用范围

本案例适用于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别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标准等章节[12]。同时,也可作为《护理学导论》、《护理管理学》等专业课程的拓展教学素材,用于课程思政教学,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15]

(二)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刻理解其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在联系,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认识[1]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12]

素质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14],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方法创新

1. 情境体验法

播放塞罕坝专题纪录片[8],展示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建设者的艰辛历程。组织学生到塞罕坝等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地区实地考察,增强教育效果[11]

2. 案例分析法

以塞罕坝建设的关键节点为案例[4],引导学生分析建设者在面临困难时的选择和坚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交流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塞罕坝精神与护理职业精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护理工作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7]

4. 实践体验法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奉献精神。

(四)教学实施建议

1.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研究塞罕坝精神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3]

收集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8]

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活动

2. 课中实施

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讲述塞罕坝的故事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精神内涵,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责任

3. 课后延伸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和思考题[6]

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

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五)护理专业的具体应用

1. 职业精神培养

将塞罕坝精神中的牢记使命与护理专业的救死扶伤使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15]。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在荒漠中植树造林,还是在病房里护理患者,都需要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 艰苦奋斗品格塑造

护理工作常常面临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需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通过学习塞罕坝建设者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守,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品格。

3. 科学严谨态度培养

塞罕坝建设者通过科学实验,总结出三锹法等实用技术,体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在护理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循证护理的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护理实践[15]

4. 团队协作精神培育

塞罕坝的成功是几代人团结协作的结果。护理工作同样需要团队协作,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5. 终身学习理念建立

从第一代的用双手种树到第三代的用科技护树,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护理专业学生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15]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1. 多元化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结果性评价:通过作业、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性评价:结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

2. 效果评估指标

学生对塞罕坝精神内涵的理解程度

学生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的提升情况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情况

3. 持续改进机制

定期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跟踪教学效果

与护理专业教师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七)推广应用价值

本案例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

跨专业适用性:除护理专业外,还可应用于医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中。

多层次教育价值:既适用于高等教育,也可用于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实践指导意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供了有效路径。

社会教育功能:可用于社会各界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观教育。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将塞罕坝精神融入护理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更能够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新时代护理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让我们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在教育的沃土上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六、参考资料

[1] 习近平.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24.

[2]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塞罕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45-68.

[3] 塞罕坝机械林场史志编纂委员会.塞罕坝机械林场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156-189.

[4] 河北日报编辑部.绿色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发展纪实[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78-125.

[5] 光明日报记者站.塞罕坝:从经济林到生态林的绿色转型[N].光明日报,2017-09-15.

[6] 人民日报编辑部.让塞罕坝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N].人民日报,2017-08-29.

[7] 新华社.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N].新华日报,2017-08-30.

[8] 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塞罕坝》[Z].2017-08.

[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7年地球卫士奖获奖者介绍[R].2017-12.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245-268.

[11] 塞罕坝精神研究中心.塞罕坝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J].河北学刊,2021,41(6):5-18.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5-35.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156.

[1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Z].2021-12-28.

[15] 中华护理学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23-45.



版权所有©FUN乐天使(中国区)官方网站-Official Platform     建设与技术支持: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中心

冀ICP备   冀ICP备

冀公网安备